关注我们
请点击上方蓝字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
《电力勘测设计》
《电力勘测设计》是由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主管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电力勘测设计行业唯一科技类期刊,创刊于1978年。已被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收录。期刊专注于电力行业政策、电力勘测设计、工程管理、新技术及企业管理等领域,设有电网设计、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新能源和核电等栏目,旨在推广科研成果和推动科技创新,每月月底出版。国内统一刊号:CN 11-4908/TK,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1-9913。
封面故事
THE COVER
本期封面选自云南红河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项目,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西北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调试。该项目是云南省“十四五”绿色能源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全球首个核准、开工、建成并网发电的70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项目,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项目投产后,红河电厂“一大两小”总装机容量达到 1300兆瓦,预计年发电量超过80亿千瓦时,成为滇南区域最大的稳定电源支撑点,不仅能够有效满足云南省中长期负荷增长需要,提高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还对加快构建云南省现代能源体系、推动新质煤电发展和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六月刊设有“新能源、电网设计、火力发电、工程勘测、管理论坛”等栏目,共刊载论文16篇,推介文章如下。
“新能源”栏目
01
复杂山地风电场道路土石方工程量控制因素分析
李典麒,颜宇光,刘杰
摘要: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复杂山地风电场建设规模持续扩大,道路工程因地形陡峭、地质复杂及生态敏感等特征,面临土石方工程量大、控制难度高的核心问题。本文系统分析复杂山地风电场道路路基断面型式、道路参数及设备运输需求对土石方工程量的影响机制。通过理论推导建立全挖方路基横断面开挖面积模型,结合工程案例量化分析转弯半径与弯道加宽的耦合效应,提出适用于复杂地形的土石方量估算方法。研究成果为复杂山地风电场道路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应用范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东西坡度对光伏支架的力学性能影响分析
唐宇,方绍凤,宋英龙,孙文,封焯文,王春平
摘要:针对光伏支架设计时采用东西向水平假定的设计现状,采用3D3S分析软件,依托我国湖南某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对该项目的光伏支架建立东西向共7种倾角的支架模型,分析光伏支架主受力构件的应力比及柱底反力受东西坡度影响程度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支架的立柱、斜梁和檩条等主受力构件的应力比随东西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斜梁的应力比受东西坡度影响最敏感,立柱次之,檩条最不敏感。随着东西坡度的出现,立柱、斜梁和檩条逐渐出现东西向变形,且随着东西坡度增大,变形逐渐增大。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熔盐储能技术在工业园区微电网的应用分析
李波,曹效义,杨炳元,罗振鹏
摘要:熔盐储能具有高储能密度、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储热时间等优势,文章归纳总结熔盐储能的类型和主要技术环节,给出微电网配置熔盐储能的基本结构,分析熔盐储能系统的工艺流程。以我国西北地区某储能电站项目为例,分析微电网配置熔盐储能的熔盐组成和特性、储热罐容积、熔盐电储热装置和熔盐输送系统,为微电网配置熔盐储能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电网设计”栏目
02
一种基于ArcGIS的输电线路人力运距自动计算方法
李美峰,肖宇,谢静,许泳,周汀沙
摘要:人力运距是影响输电线路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造价人员常通过在影像图上测量逐个塔位计算平均运距,该工作方式的效率较低,结果的准确程度直接受人为因素影响。基于对ArcGIS进行二次开发,将运输道路制作为矢量化数据,基于ArcGIS中已经加载的线路路径方案和设计信息,快速实现塔位的运距测算。计算速度快,结果准确,可视化程度高。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基于等线长模型的输电线路受力可靠性研究
朱长青,曹立伟,郭锐,唐熠俊
摘要:输电线路铁塔在受异常外力干扰时出现沉降、滑移等现象导致导线张力变化,从而影响到输电线路的受力可靠性。文章采用输电线路线长计算公式,通过档距、高差的变化模拟铁塔的沉降和滑移等外部环境参数,建立放线线长为固定值条件下的等线长张力模型,计算模型中输电线路的张力变化。针对不同参数规格的导线,通过等线长张力模型,计算各导线的张力变化趋势。最后,提出输电线路受外部环境影响时,提高输电线路受力可靠性的措施。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火力发电”栏目
03
配置平衡发电机双机回热系统在百万机组中的应用
王娟,王巍,袁琦
摘要:本文依托已成功投运的配置平衡发电机的双机回热系统某百万机组项目,针对该系统在百万机组中的实际应用展开研究。通过电气系统的接线研究,结合电厂实践总结其优缺点,提出关于电气系统设备配置与布置建议。经系统分析,给出合理且具针对性的优化方案,旨在全力提升双机回热系统在百万机组中的运行效益。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小倾角间接空冷塔支撑柱结构形式受力对比分析
王晨旭,王建军,李海瑞
摘要:对于1 000 MW级别的大型间接空冷塔,在布置受限以及地基情况复杂的条件下,采用小倾角间接空冷塔塔型能够有效降低占地范围,并降低地基处理与征地成本。针对某1 000 MW级项目所采用的小倾角间冷塔方案,设计了常规钢筋混凝土X柱与新型钢管混凝土X柱两种方案,利用SAP 2000软件,进行受力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钢管混凝土X柱方案具有塔体整体刚度较大、X柱承载能力强、X柱对数较少、断面相对较小等优点,更适合小倾角间接空冷塔塔型。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燃机电厂集控室楼层室内声场研究
梁启颖,温国标
摘要:为降低燃机电厂集控室楼层室内噪声,选取3种典型燃机电厂集控室楼层,采用Odeon声学仿真软件对其室内声场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对降噪有利的楼层布置和形态,再结合广东某LNG电厂二期工程集控室楼层的室内声场特征和房间布局方式,分析对噪声控制有利的房间规划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减少集控室楼层与主厂房接触面积、主要房间远离主厂房和次要用房作为噪声缓冲的方式,有利于室内噪声控制。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基于热平衡计算的大型机械通风冷却塔控制策略
钱海龙,张连烔
摘要:为提高大容量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机械通风冷却塔的自动控制能力,文章介绍一种基于热平衡计算的冷却塔自动控制策略。该策略主要通过计算循环水流量和供回水温度之间的关系,得到经过冷却塔冷却后的循环水温度,将该温度与预设温度比较从而实现对冷却塔风机运行数量的模糊控制。采用此策略,冷却塔与联合循环电站的启动适配性大大提高。该控制策略可提高冷却塔自动控制水平和整体运行经济性,实现节能减排。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工程勘测”栏目
04
基于多重聚类算法的岩体结构面快速识别研究
任晖,张海龙,郭亚真,库新勃,李龙威,贺鸣
摘要:为解决传统岩体结构面识别方法存在的依赖人工经验、计算效率低等问题,以西北地区某抽水蓄能电站勘探平硐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多重聚类的岩体结构面快速自动识别方法,以提升岩体结构面识别的客观性和效率。采用三维激光点云数据构建融合特征向量,结合K-means与DBSCAN算法提出多重聚类策略,实现岩体结构面的自主识别,并通过设定经验阈值自动过滤破碎结构面。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高效、自动地完成岩体结构面识别与产状信息统计,显著减少人工干预,计算速度优于传统方法,满足工程实际需求。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基于多源数据协同的三维选线测图系统研究
花春亮,董国庆,汪江涛,王彬
摘要:为提升电力数据成果生成效率与精准度,开展多源数据三维选线测图系统研究,旨在实现高效三维测图选线,满足电力工程对地理信息分析与成果输出的需求。该系统支持导入正射影像、矢量数据、倾斜数据、实景三维模型、激光点云等多源数据。通过点、线、多边形精准刻画关注空间对象的轮廓、位置及几何关系,科学组织属性数据,与空间特征数据结合全面描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联系。系统成功实现三维测图选线功能,能够批量生成塔基地形图、塔基断面图、路径图等电力数据成果。结果表明,多源数据三维选线测图系统可以为电力工程提供高效、精准的数据成果生成解决方案,具备显著的实用价值与应用前景。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压缩空气储能人工硐室空气热力学计算研究
刘顺,贾宁,张国龙
摘要:充放气条件下的人工硐室内空气温度变化是分析储气库工作性状的基本内容。提出硐壁热传导简化为无限厚壁圆筒问题,考虑硐壁与空气的对流换热,给出硐室内空气热力学过程与硐壁热传导过程的耦合解析计算方法。就某工程算例,与数值方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结果表明,在标准充放气循环下,硐室内空气温度发生明显变化。钢衬温度随空气温度变化而变化,变幅稍小于空气,钢衬与硐室内空气之间存在对流换热过程,混凝土衬砌温度变幅随距离衰减迅速。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高陡硬质边坡加筋麦克垫抗侵蚀生态防护技术研究
任桂镇,童星,郭明凡,雷卫东,侯杰萍,李永强,李娟
摘要:为解决高陡硬质边坡生态修复难题,分析高陡硬质边坡的特性和生态防护难点,结合南宁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区域自然条件,提出“打孔+土工格室+喷团粒土+高性能生态基材+加筋麦克垫”生态防护技术方案,制定实施方案。该方案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较好,有效实现高陡硬质边坡植被恢复。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管理论坛”栏目
05
基于项目管理理念构建电力行业新型培训管理模式的探索
王微,宋大吉,刘柏毅,赵连东
摘要:为提升电力行业培训管理水平,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本文以D公司为案例,探索基于项目管理理念构建新型培训管理模式的路径与方法。通过引入项目管理五大过程阶段理论,结合工作分解结构(WBS)与职责分配矩阵(RACI)等项目管理工具,D公司搭建了覆盖培训全流程的数字化培训管理平台,实现了培训项目的系统化、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可复制的培训项目实施模板,提升了培训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实践表明,项目管理理念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有助于推动电力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创新,增强培训过程的可控性与可追溯性,为电力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样本与理论支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TOPSIS法在电力EPC项目设备供应商选择上的应用探讨
戴洪军,蔡升华,陆薇,李扬,谭雨林
摘要:为客观评价与选择EPC项目设备供应商,解决综合评标法的不足,在对设备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技术质量、售后运维、业绩能力、付款交贷和评标价格等五个维度的二级指标,基于综合评标法与TOPSIS两种方法分别构建评价模型,并结合具体电力工程实例,计算出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及优先次序。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采取TOPSIS评价模型克服了综合评标法中的人为因素,综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与模型,可以更好地开展电力工程EPC项目设备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工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建设项目档案协同治理探索与实践
归党莹,周李梅
摘要:基于广东院案例探讨企业档案工作语境下建设项目档案协同治理成效与经验。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和管理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监督管控与加强培训指导等措施,推动总承包项目档案不同管理主体的协作,实现由“一元”单向管理向“多元”互动共治的结构性变化,创新微观层面建设项目档案治理模式和协同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和发展。
长按识别二维码
可阅读文章全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浏览六月刊